默默耕耘的五十年代
自工業革命后科技進步神速,加上適逢戰爭結束,不論是軍方或民間都較戰 前投入機械人的研發。雖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沒有太多機械人完成品,但不少現今普遍使用的科技如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、專家系統、機械臂等都在這個時期面世。 因此,五十年代是機械人發展的起步階段,是各方人士不斷作出嘗試與改進的階段。
1950 年
曾 經在二次大戰時協助英軍破解德軍通訊密碼的著名科學家Alan Mathison Turing于這一年發表了“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”一文,提出「圖靈測試」(Turing Testing),以判斷一臺計算機是否具有思考能力。而一臺具有思考能力的計算機便稱為「圖靈機器」。自此之后,科學界每年都會舉辦研討會,討論計算機的發展 距離「圖靈機器」的要求還有多遠。
1954 年
美國工程師Joseph F. Engelberger及George Devol研發出全世界第一部工業用機械臂“Unimate”。
1956 年
在 這一年兩位卡內基美隆大學(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)的計算器科學研究員Allen Newell和Herbert Simon成功發展出全球第一個專家系統(Expert System)機器——Logic Theorist(或稱為Logic Theory Machine),利用遞歸搜索技術(Recursive Search Techniques)解決復習的數學問題。
同 年,被認為是「人工智能之父」的John McCarthy組織了「人工智能夏季研究會」,邀請對機器智慧感興趣的專家和學者到達特茅斯學院(Dartmouth College)參與。討論進行了一個月,不但成功將許多專家和學者聚集在一起,而且確立了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AI)為科學研究范疇,為日后AI的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1956 年
Allen Newell和Herbert Simon兩人制造出通用解題機(General Problem Solver,GPS)的第一個版本并進行測試。GPS的運作基本上是繼承Logic Theorist機器和擴展了Wiener的反饋原理來運行(詳情請參閱第88期《今日校園——機械人學堂》的《Robot之往事》專欄)。GPS最初用 作證明數學理論和象棋對奕,不過它同樣能處理數學解難工作。
另一方 面,Servomechanisms Laboratory亦正式在麻省理工學院(MIT)設立。該實驗室向外界示范了第一臺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(Computer-aided Manufacturing,CAM)。示范期間還利用該系統制造一批煙灰缸送給參選人士。
Herbert Simon |
|